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
中国西南省份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 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等10多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各 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居建筑是其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及地域特性等。
云南西北部的纳西族、白族的民房,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丰韵。这里的房 子多为土木或砖(石)木结构,白墙青瓦,就像当地的山水一样清丽。而泸沽湖 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则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云南西部与西南一带的傣族、景颇族、佤族、德昂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则是用竹、木、草等材料构筑的木房子,古朴中透着几分典雅,给人特别清丽的感觉。
云南民族博物馆民居研究专家杨松海先生认为,这些各有特色的民居是云南 各民族适应自然环境、展示文化风俗的智慧结晶,它们由远古两种建筑形式-- 巢居和穴居发展而来。所谓巢居,即像鸟儿筑巢住在高处一样;所谓穴居,即像 动物打洞住在洞穴里一样。杨先生解释说:
“早期的一些人类对禽兽或猛兽有一种恐惧感。在非常恐惧的自然环境下, (而且)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他只能住在高的地方,(用)树上的树 枝、树干搭成一个棚,所以就产生巢居。但有些地方不可能有大树给你去巢居, 他必须要挖洞,或者是就地取材的山洞,躲在山洞里居住,(形成穴居)。”
杨先生认为,巢居可以不受猛兽的袭击,这种形式不断发展,就发展成现在 云南南部的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竹楼建筑。这种竹楼多为两层,楼上住人,楼 下养牲畜,通风透气,非常适应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 竹楼的造型也各有不同。傣式灵秀飘逸,佤式圆浑朴拙,基诺、拉祜的“大 房子”则与汉族几世同堂的住宅结构相似,哈尼族的蘑菇房因为形似蘑菇而得名 。蘑菇房用土坯垒墙,茅草盖顶,以圆为美,造型就像刚冒出土的蘑菇。
另外, 云南藏族的碉楼,布依族的石头房,也各有特色,千姿百态。
杨先生介绍说,云南西部的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石头房、土 掌房等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穴居除了隐蔽性能好之外,还比较坚固。有意思的 是,云南广南县的一个大山里至今还有穴居的部落。这个部落是200年前从中 国南方省份江西迁过来的,在大山的洞穴里居住了九代,最近才迁出来。他们居 住的洞穴目前已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杨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建筑首先受到这一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 然条件的影响。他说:
“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适应环境,建筑他自己居住的形式。气候处于亚热带、热带或寒带,这种气候带导致降雨量的不同,也导致风的不同。有些地方风大,有些地方风弱,这也是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主要决定因 素。” 如云南的景颇族主要居住在山区,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左右。 山区地形起伏,很少有大块的平地,他们的房屋也就多随地形灵活布置。景颇族 的房子多用山上的竹子、树木、茅草等材料构造,布局比较稀疏。
这种布局对于竹木结构、茅草屋顶的民居来说有着较好的防火作用。而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地 每年四季都有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必须用石头砌成坚固的墙,建成石头房居住,抵御大风的吹刮。
在自然环境之外,宗教对民族地区的建筑格局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像白族的房子讲究“三房一照壁”,即一家住宅院落由三面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照 壁(独立的墙壁)组成。正房由一家之主居住,两侧的房子是孩子们住的。正房 比两侧的房屋要高,体现长幼有序的礼制。每家都有即可挡风又可反光的照壁,照壁上都有绘画。这些绘画多是一些宗教故事图案,人们希望通过这些宗教绘画为住宅驱邪避难。杨先生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本民 族的宗教信仰。
“云南世居的20多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原始宗教。特别是19世纪 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也进来了,这些宗教也已经像佛教、道教、儒家思 想一样深入民族地区,对建筑的影响非常大。民族民居实际上就是一件件宗教艺 术品。”
另外,少数民族对祖先、自然的崇拜还表现在图腾柱、装饰艺术及村寨的神 树、神坛中。龙、蛇、虎、狮等动物的雕塑或浮雕作为装饰艺术在少数民族建筑 中被广泛采用。像白族屋脊上的虎头,彝族民居中的浮雕鹰翅、鹰爪,佤族民居 中的木鸟装饰等,既是装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物,体现着他们的信仰。
『漫步于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画廊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民族文化发 展与交融的历史。民居发展到今天,已远不仅仅是人类的栖居之所,而是承载了 更多的含义。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 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可以说,民居本身的含义就是“ 空间文化”,就是“文化的容器”。』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现代文明使我们的社会趋于一 体化。也许,从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中,我们可以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的建 筑形式,它将使我们的居所变得更加丰富多姿。
神奇的八卦围
提起八卦,人们都会想起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摆下八卦阵困住吴国大都督陆逊的故事,还有后期蜀国大将姜维用八卦阵大败魏国名将邓艾的故事,阴阳八卦的奥秘和极尽变化的奇巧令人惊叹不已。诸葛亮的八卦阵不但排阵破敌还摆回了家乡,在河南南阳诸葛亮祖居地就按阴阳八卦的排列建造了一座八卦村,迷宫般的村庄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探究八卦变化的奥秘。无独有偶,在龙南众多的围屋中,也有一座八卦围--里仁栗园围,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周易学的专家们的关注。
里仁栗园围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座围屋占地近5万平方米,是众多客家围屋面积最大的一座。与其他围屋不同的是栗园围的正厅和房屋建在东半边,西半边是水井、池塘、晒场和少量的房屋,整座围屋分东南西北方位开有四座围门。围屋正厅纪缙祖祠宽15米,径深39.5米,开有三座大门,正中大门两边立有雕刻精美的一对祥云石鼓。围内房屋以正厅为中心向后及左右两边伸展,取势定向,接龙脉、定穴位、合阴阳,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相生相克的规律演绎成八八六十四条巷道,若是相生的巷道为生门,可通往正厅至外坪,若是相克的巷道为死门,四面碰壁路不通。如不懂周易奥秘,不谙八卦奇巧,进入围内则很容易迷路。
栗园围正厅按客家民居特色三进三开结构而建,所不同的是中厅立有八柱朝天,整个正厅石柱上镌刻有十对楹联,据说只有皇室后裔才能按此规格建造,中厅石柱有联文“堂上丹书迎北阙,阶前紫气缉东山”便含蕴此意。走进八卦围,会让人感受到周易文化无穷变化的奥秘,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