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网

德 昂 族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使古老的茶农”。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等县的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民族历史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民族习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认为姑娘爱着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民族饮食

  德昂族喜吃酸辣食品,嗜饮浓茶,亦善于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制造银器是德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德昂族是个跨界民族,在中国的邻邦缅甸也有分布。

  德昂山寨茶飘香,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古歌》代代相传,

德昂人身上飘着茶叶的芳香。这是德昂人传唱已久的古歌。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酽,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马儿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它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人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民族建筑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民族禁忌

  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意到”。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

民族宗教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也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的传统。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民族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由于各支系服饰的差异,过去曾有“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过去,德昂族还有漆齿文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民族节庆

  独特的“泼水节”——

  德昂族人民普遍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除过“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节外,还要欢度泼水节。

  德昂族的泼水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一般3-5天。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和水龙。节日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佛寺供佛,听佛念经。并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尘小屋中,举行为佛洗尘仪式。信徒们将最清洁的水倒入水龙中,水由龙口流出,顺龙口与小屋间的竹水槽流向佛像,洒遍佛像全身。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在象脚鼓乐和歌声中,年轻人将水筒高高举过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高兴异常,笑声朗朗。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但与傣族的“丢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习俗。节日之前,小伙子要悄悄地编织几个漂亮的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意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辩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民族名人

  塔瓦岗(生卒年不详),云南潞西人。19世纪初德宏地区德昂族、傣族起义的领袖。

  从14世纪中期开始,新兴的芒市傣族土司逐渐控制了今德宏州潞西,盈江一带的德昂族地区。到了清嘉庆年间,傣族土司采取极端蛮横的手段强占了德昂人的许多田地。这种歧视性对待激怒了向来崇尚民族平等的德昂族人民。清嘉庆十九年(1814),塔岗瓦振臂一呼,德昂人应者云集,组成了一支场势浩大的起义武装。他们提出了“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声称“不把土司杀得七零八落决不收兵”。

  义军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广大傣族群众的强烈支持。不久,塔岗瓦就指挥义军攻破了芒市土司衙门。土司放过法狼狈不堪地逃往永昌府向清军求援。起义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土司武装。紧接着,他们又挫败了梁河傣族土司和西山景颇山官武装的多次进攻,从而牢牢控制住了芒市坝区。但塔岗瓦和德昂族人民一直对清朝地方政权抱有幻想。他们希望清朝官吏能出面主持公道,严惩傣族土司。这种心理既成为他们扩大战果的绊脚石,又为傣族土司的反扑提供了机会。

  时间不长,各地傣族土司武装,景颇山官武装和汉族地主武装就联手向义军发动了猛烈的围攻。塔岗瓦带领义军将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于力量悬殊太大,义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半年多后,这一场正义的民族起义烈火最终被扑灭。

  “千总”(生卒生不详),云南陇川人。民国初年陇川章风区德昂族首领。英国政府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对中国的云南有不可告人的企图。1876年,英国人通过《烟台条约》打开了中国的西南大门。1885年,英国人进而吞并缅甸,开始大量蚕食中国的领土。英国人的无耻掠夺行径引发了边疆各族的强烈不满和抗争。民国六年(1917年),英国人乘民国新立、国人动荡不安的机会长驱直入陇川腹地,在章凤的曼缅山建立了自己的营地。

  陇川土司对这种行径进行了谴责。但英加人却蛮不讲理地声称:不管中国政府同意与否,他们都要建立营地。腾冲地方政府迅速征调了600人的地方武装前往陇川。然后又授意章凤的德昂族首领“千总”出面驱赶英军。“千部”调集了德昂族60岁以下的成年男子五百多人,武装包围了英军营地。他带领手下的大小头目四十多人前去和英军谈判。“千部”义正词严地向英国人宣布:“这是中国人的土地,你们没有资格占有!如果再执迷不悟,我们就要用长刀讲话!”英军眼见德昂族群众怒火万丈,唯恐自己势单力薄、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灰溜溜地撤回了缅甸。直到今天,在当地还保留着当年抗英驱英斗争中缴获的一面英国国族。这是德昂族人民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行为的见证。

  李腊翁(1929—),云南潞西人。著名的民间歌手。李腊翁出生在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多帮外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吃尽人间的酸甜苦辣:当过放牛娃,做过雇工,曾流浪到畹町、瑞丽一带谋生……,苦难的生活赐予了他坚韧而又敏感的心灵。由于长期在各地乡村奔波。李腊翁不断地受而民族歌舞海洋的薰染。他不断地听,不断地用心品味,不断地消化吸收着许多歌多的演唱技法。

  不久以后,李腊翁初步掌握了《雷弄》、《串》为代表的许多民间歌曲的演唱要领。他的歌明快悠扬,情意绵绵,感人至深,具有独特个人风格和韵味。到1948年,李腊翁已经是一个驰名德昂族地区的名歌手。李腊翁在演唱方法上长于创新。1962年以后,他大胆地打破了德昂族传统的演唱习惯,把歌唱、器乐演奏在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在无形之中有力地拓宽了德昂族民歌的表现空间,艺术感染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演唱《葫芦笙恋歌》时,幽雅深情的唱腔和深沉动人的葫芦笙独奏曲相互穿插,歌喉和器乐合奏出的情感催人泪下。确实不同凡响。1979年,李腊翁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

  回到故乡后,他创作了《我在半路等你》、《你变菜、我变锅》和《德昂族情歌》等一系列洋溢着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其中的《你变菜,我变锅》后来还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上一个:傣 族下一个:源 远 流 长 的 楚 雄 花 灯

云南文史

云南历史 云南民族 云南文艺 创意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