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网

在中国《彝族千家姓》首发仪式上的讲话

正当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潮和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之际,正值云南省着力推进“两强一堡”战略建设之时,正逢大理州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之机,我们欢聚“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的巍山参加“2014年中华彝族祭祖节、第四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活动。今天上午,借中国《彝族千家姓》首发式的机会,根据会议安排,受编纂委员会和云南省民委原主任、云南省彝学学会长马立三和大理州人大原主任字国顺的委托,现就中国《彝族千家姓》的编辑出版向大家作如下汇报。

一、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彝族千家姓》的必要性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它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彝族的姓氏文化,是一门意义重大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领域的社会科学。

一是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家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记载家族血缘传承关系为中心内容的历史典籍,彝族传统的家谱主要是先辈们的口头传承,是世代相传的传家宝。目前,云南、四川已出版发行了《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和《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中国彝族谱牒选编•贵州卷》也正在编写中。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编纂出版中国《彝族千家姓》,是对彝族人民的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和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彝族素来重视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宗族观念、乡土观念,进而融合为家支观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中国《彝族千家姓》不但为研究彝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而且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可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没有文化的民族不会强盛,没有文化的品牌也很难生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文化品牌个性存在的基础。无论是彝族,还是其他民族,人们需要不同个性的文化品牌。彝族文化品牌的建立首先要提炼彝族文化内涵,找准形象定位与个性定位,突出鲜明的自身个性。中国《彝族千家姓》的编纂出版正好契合了彝族文化品牌竞争力的需要,为打造彝族文化品牌积累了资料,探究了历史,奠定了基础。

四是能够扩大彝族文化的传播力。彝族姓氏文化是彝族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反映了彝族的社会群体关系,还积淀了民族文化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这就为彝族文化的传播奠定了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广泛全面地把一个真实可感的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彝族,用大众能够听得懂和喜欢听的语言向世人传播,需要我们突破自身,突破文化传播规律的肤浅认识与朦胧状态,立足于姓氏文化的多元性,以“彝族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讲述一个神奇、古老、美丽的彝族和包容、和谐、智慧的彝族文化。

二、关于中国彝族姓氏的基本状况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彝族是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之一,人口900多万,居全国第7位。彝族由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大、文化灿烂,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

一是彝族姓氏的长期性。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后,彝族的姓氏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古老神奇。彝族的一个氏族就有几十种姓,姓越多家族的人口也就越多,在以前人口越多势力也就越大,就会有这个家族的一席之地。彝族的姓氏往往来自祖先的名字,表明彝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也说明了彝族是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一个民族,血缘也成了彝族人民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

二是彝族姓氏的复杂性。在彝族社会中的姓氏是两个词,与汉族的相反,在彝族社会中氏是总的,姓才是分支,部分人没有氏,而氏在彝族的社会中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不是谁都有氏的。这与彝族的社会体制息息相关。从《宋书》中记载有彝族姓氏到现在只有一部分人留用了彝族姓氏,很多的彝族人都改用汉姓,有的则两者兼用。彝族从使用汉姓起,姓氏就成了“双轨制”,即明用汉姓暗用彝姓,但一个汉姓背后往往有几个彝姓。彝族在明朝初期开始出现了很多汉姓。主要是因为中原王朝皇帝的赐姓及其他原因,使很多彝族人也使用汉姓,如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于贵州宣慰府“安”、永宁宣抚司“禄”等等。到建国初期,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基本上使用汉姓,只有大小凉山和其他部分地方还保留着彝族本身的姓氏。由此,形成了目前既有汉姓、彝姓,又有单姓、复姓和其他姓,甚至一个人会有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姓氏的复杂特征。

三是彝族姓氏的庞大性。在远古和上古时代,彝族是没有姓和氏的,只有名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先在统治阶级里面出现了姓氏,如蒙氏、乌蒙氏、奢氏等。元末明初,大量属于统治阶级的家族开始有了姓氏,发展至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据四川省凉山州彝学学会2012年3月至12月的具体统计调查,仅四川省就提供了3280多个姓,经过合并同类型姓氏后,依然还有1680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去年上半年具体调查统计,提供了1200多个姓氏,经过合并同类型姓氏后,依然还有600多个。据1991年布拖县民语委所作的一项统计表明,该县就有彝族姓氏294种。1988年昭通民委调查,彝姓有143个,汉姓74个。虽然,这不是十分准确的数字,却说明彝族姓氏的数量十分庞大。

四是彝族姓氏的独有性。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彝族实行的是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字的读音,是儿子名字的开头字音,照此类推,一代接一代,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关于彝族的父子连名制,史籍不乏多有记载。《新唐书•南诏传》、《蛮书》、《唐书》、《资治通鉴》、《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均有父子连名制的记载。《资治通鉴》记载到:“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罗凤、凤迦异、异牟寻等”。彝文典籍记载的父子连名制谱系资料就更多,在贵州水西翻译整理出版的《西南彝志》中,父子连名制的谱牒就占了大部分篇幅,每个大的宗支都有自己的父子连名制谱碟。直到今天,在大小凉山依然还保持有父子连名制的姓氏传统。可以说,彝族的父子连名制的姓氏传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关于中国《彝族千家姓》的工作情况

2011 年7 月16 日,在南诏土主庙老殿保护性维修建设工程启动仪式上,大理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字国顺等领导和其他有识之士提议并决定,由大理州巍山县牵头,全国彝区协同配合编辑出版中国《彝族千家姓》。此举得到了滇川黔桂四省(区)有关彝族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由此顺利实现了这一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工程。

一是制定了工作方案。2011 年下半年以来,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征求意见建议,就指导思想、出版原则、主要内容等形成了《工作方案》,同时还形成了一批相关的材料。其中,关于书名初步提出暂定名《中国彝族姓氏录》,其他提到的还有《中国彝族百家姓》、《中国彝族千家姓》、《中国彝族姓氏》、《中国彝族姓氏大全》、《中国彝族姓氏宝典》、《中国彝族姓氏考》等等,也有的领导建议将其中的“中国”两个字改为“中华”。在2012 年3月1日召开的由全国彝胞代表参加的“中国《彝族姓氏录》编纂工作座谈会”最后将书名确定为《彝族千家姓》。

二是成立了组织机构。成立中国《彝族千家姓》编纂委员会,对全书导向总把关。编纂委员会由李桂英、王天玺、冯元尉、龙志毅、禄文斌、孙志强、罗正富、禄智明、张作哈、卢邦正、吉狄马加、史志义、赵金等领导为总顾问,马立三、黄美贤、夜礼斌、孔祥庚、陈霖、阿什老轨、罗凉清、李红民、巴莫尔哈等领导为顾问,云南省民委原主任、省彝学会会长马立三和大理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字国顺为编纂委员会主任,大理州巍山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字绍华为常务副主任(2011 年7 月至2013 年7 月为主任),中国彝族企业家协会会长高昂、大理州文产办专职副主任字开春、巍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茶兴培、巍山县彝学学会会长赫清良为副主任,全国彝族地区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相关彝族领导为委员。同时,组建了工作班子。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编纂工作其具体工作在巍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由字绍华、字开春、茶兴培三位同志具体负责,四省区的相关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开展具体相关业务工作。

三是加强了请示汇报。在形成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于2011 年8 月26 日,向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分管文化和宣传的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重视和支持。2011 年9 月18 日,专题向云南省彝学会会长马立三作了汇报。其后,又通过电话向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和秘书长黄克学,四川省凉山州彝学会原会长、州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州长巴莫尔哈,丽江市宁蒗县彝学会会长杨文明,副会长沙永前,以及楚雄、红河、广西的部分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汇报与沟通,各位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赞同。2012 年年初,巍山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编委会的有关同志先后两次专题向云南省人大原主任李桂英、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原总编辑王天玺、云南省彝学会会长马立三等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鞭策和鼓励。2012 年3 月1 日,在巍山召开了全国彝胞代表参加的汇报会,征求了大家的意见。

四是进行了全国普查。从2011 年7 月开始,工作班子收集整理了《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和彝族相关谱牒、通讯录、人口分布、姓氏情况等资料,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彝族姓氏汇总表》,此表按照音序、姓氏、笔画、撰稿责任人、单位、联系方式等进行了登记,共计汇总姓氏3800 多个。此表一方面发给全国相关撰稿的同志开始展开工作,一方面继续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截止2013 年12 月1日止,全国共汇总姓氏5000 多个,修改合并后,目前共保留4148 个。与此同时,我们向全国涉及此项工作的省、州市、县彝学学会、彝学研究机构、相关彝族领导、彝学工作人员发出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 彝族千家姓> 的函》,并附登记表,此表内容包括姓氏历史来历、分布情况、民俗特点、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在2011 年7 月至2013 年12 月,我们以电话、网络、书信的形式就如何编撰好彝族姓氏录进行了调查,征求了意见,收集了资料,其姓氏普查和意见征求先后三次向全国发放,总计达2000 多件次。

五是召开了相关会议。先后召开了六次有相关州县领导、编务人员、工作人员参加的编务性会议,先后重点四次召开了汇报座谈会。一是2011 年12 月14 日下午在巍山召开了有大理州副厅级以上彝族领导、彝族县长、巍山副处级以上彝族干部、全州各县市彝学会会长、巍山县彝学会常务理事和部分编纂人员参加的工作会议;二是于2012 年2 月4 日上午在巍山召开了有该县县级彝族领导、彝学学会常务理事、相关同志参加的意见征求座谈会;三是于2012 年2 月5日下午在大理市召开了有大理州彝学会领导、州级部分正处级彝族领导、彝族学者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四是于2012 年3 月1 日在巍山召开了有全国彝胞代表参加的“中国《彝族姓氏录》编纂工作座谈会”。这四次会议,在汇报工作的基础上,就书名、排序等相关问题征求了意见建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推进了工作的开展。

六是进行了走访调查。2011 年7 月至2012 年2 月在大理、昆明进行了走访,和相关彝族领导、彝学专家进行了座谈,并落实了相关具体工作;2012 年5 月17 日到丽江市作了深入调查和汇报;2012 年5月18 日至20 日到宁蒗彝族自治县作了交流沟通,向县委、县政府领导进行了汇报,召开了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2012 年6 月15 日至20 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昭觉县、美姑县、雷波县等地进行了汇报、沟通和调查,向州委、州政府和西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及相关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并召开了由州市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2012 年6 月21 日至23 日到昭通市进行了汇报和调查;2012 年10月23 日在大理向贵州省人大原主任禄文斌作了专题汇报;2012 年11 月22 日到楚雄州作了专题汇报,在向州长李红民汇报的基础上,和州民族研究院召开了相关交流座谈会议;2012 年12 月1 日派出三名代表参加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学会的彝族年大会,在会上向400 多名与会者就中国《彝族千家姓》作了具体报告;2012 年12月1 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大厦召开的云南彝族年大会上,以书面材料形式向300 多名与会者就中国《彝族千家姓》作了具体报告;2012年12 月18 日至20 日派出三名代表参加了广西省彝学会的成立大会,在会上向200 多名与会者以书面形式就中国《彝族千家姓》作了具体报告;2013 年3 月1 日上午在巍山南诏祭祖节期间召开的南诏文化研讨会上以书面形式向与会者作了汇报,并征求了姓氏意见;2013 年8 月10 日在楚雄州武定县召开的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期间向所有与会者发出了意见征求表,对收集的所有姓氏再次查缺补漏。

四、关于中国《彝族千家姓》的总体把握

我国目前除了《中国百家姓》、《蒙古族姓氏大全》、《满族姓氏寻根大全》以外,还没有其他民族收集出版自己单一民族的姓氏录。就如何开展好中国《彝族千家姓》这项意义重大、难度较大的工程,我们从三年前开始就从以下六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

一是突出一个主题。根据突出“保护文化生态,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初步确定了中国《彝族千家姓》编写大纲。围绕“大纲”组织开展了姓氏收集和编纂工作,于2013 年7 月底拿出了第一稿样书。在此基础上,由编委会主任马立三主持,于2013 年8 月20 日至11 月18 日,抽调邱忠文、沙永前、卢志发、曲比卧龙、阿吉拉则等五位学者集中在昆明和大理对样书进行了全面修改及审定。

二是把握一个规律。一个民族的姓氏文化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文化。姓氏文化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姓氏文化是彝族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它不仅反映了彝族的社会群体关系,还积淀了民族文化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时代的发展,彝族姓氏文化也随之变迁,所以,中国《彝族千家姓》的编写紧紧把握了“彝族姓氏的长期性、庞大性、复杂性、独有性”这四个特征。

三是理清一个思路。彝族姓氏的整理,最复杂的地区是大小凉山,那里大部分是复姓、是彝姓、是父子连名姓;相对来讲,稍微简单的是其他地区,是单姓、汉姓。对此,我们确定了“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和“点与面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思路,具体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落实。

四是坚持一个原则。坚持“整理中国彝族姓氏形态的主要表现、梳理中国彝族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探究中国彝族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原则,比较系统地对彝族地区现在正在使用的4148个姓氏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让世人对彝族姓氏有一个简明的认识,使之成为第一份系统研究彝族姓氏文化的重要资料。

五是处好一个关系。几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编委会、组建了工作班子、加强了请示汇报、形成了姓氏汇总表、发出了相关材料、召开了相关会议、进行了走访调查、筹措了部分款项、制定了时间进度表等,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彝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没有因为设计、错漏、角度等问题造成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的不良影响。

六是明确一个目标。一沙一世界、一姓一页史;族氏之凝聚、乃历史之折射;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编辑出版中国《彝族千家姓》一书,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一的彝族姓氏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彝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我们坚持编写中国《彝族千家姓》的根本目标。

五、关于中国《彝族千家姓》的基本情况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云南省彝学学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编纂的中国《彝族千家姓》一书今天正式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中国《彝族千家姓》是从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彝族居住的重点地区收集到的彝族姓氏汇编而成的,其重点地区为: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丽江市、昭通市、临沧市、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市等,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攀枝花市、成都市和贵州省的六盘水市、毕节市、贵阳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重庆市等。

中国《彝族千家姓》“彝族姓氏录”部分共收录4148个彝族姓氏词条资料,将同姓不同宗的姓氏归为一个词条,分别叙述,最后形成1539个条目,其中,彝族单字姓条目25个、双姓条目1184个、三字姓条目17个、四字姓条目52个、五字以上姓的条目2个,彝族汉字作姓的条目259个。

中国《彝族千家姓》为避免认识上的差异和突出中心,删除了收集资料阶段所提供的古侯、曲涅两大部落的祖先名、成姓地和与姓氏无关的一些家支名、分支名、代表人物、风俗习惯等相关内容。根据相关文献和口传资料,理清了个别家支及其姓氏的源流归属问题。如凉山彝族历史上,曾在两个家支内出现过完全相同的两个“念农阿苏”,两个“阿苏”各成姓氏。也出现过两个完全相同的“阿邱拉马”,两个“拉马”也各成姓氏。历史上还出现过同名不同祖的有:两个“欧母”分别为“欧姆五子”和“欧母九子”,两个“潘昌”分别为“帕昌四子”和“帕昌七子”,两个“欧你”分别为“欧你七子”和“欧你八子”,都分别成了很有标志性的家支名或姓氏名。但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将二者相互混淆或相互取代等问题。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编写过程中,作了鉴别和区分。对一些约定俗成而已固定的家支或分支名,如“勒足三子”、“井火三子”、“诺尔七子”、“拉火七子”、“举尔九子”、“依里四子”、“阿约七子”、“欧你八子”等家支或分支名,未作人为调整。

中国《彝族千家姓》关于条目的安排。一是收录的彝族姓氏有单音节姓氏和多音节姓氏。无论是单音节姓氏还是多音节姓氏,一个姓氏为一个条目,由规范彝文、国际音标、汉字译写三个部分作条目标题,用粗体大字排印。同姓不同宗而一个词条中出现多个来源时,在姓氏条目下以分段的形式,分别列出其各个姓氏的来源。最后说明“有多少个家支使用此姓”。二是对某个尚有彝姓而由彝姓派生的若干个汉字用姓,原则上,派生的汉字用姓不再单列姓氏条目。

中国《彝族千家姓》关于词条排列的顺序。按姓氏第一个音节的彝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43个声母(辅音)顺序完全按照《彝语拼音方案》顺序排列,10个韵母(元音)的排列顺序,我们作了一些调整,具体按照彝语拼音字母的具体顺序及相对应的国际音标。需要说明的是,同音节的按彝语的高平调、次高调、中平调、低降调四个声调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第一个音节的读音和声调都相同的,根据第二个音节的拼音字母和声调,按第一个音节的方式排列。以此类推。

中国《彝族千家姓》关于姓氏的注音。一是彝族姓氏名使用经国务院批准的规范彝文记录。为便于其他民族和不识彝文的本民族读者阅读使用,用世界通用的国际音标进行注音,同时用汉字进行译记。解释性文字均使用汉字。二是汉字记录彝音无对应字词的姓氏条目,由编辑人员按彝音选定相应汉字音译,在条目下罗列各方言、土语区习惯所使用的汉字音译。三是对彝语发音相近而汉字译字相同或相反的一些姓氏,也作了规范。

中国《彝族千家姓》关于姓氏关于释义、标点符号。对每个彝族姓氏的来源、出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阐述。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情况,资料丰富的详写,资料不全的略写。关于标点符号,方括号“[ ]”为国际音标括号。波纹号“~”作父子连名谱系之间的连接符号。

中国《彝族千家姓》,结构紧凑,内容精炼。全书由序、凡例、绪论、姓氏录、附录、后记等六个部分组成,“姓氏录”中共收录了1539个姓氏条目,正文包括了对4148个彝族姓氏的具体表述,“绪论”分“彝族及其历史”、“彝族姓氏及其姓氏文化”、“彝族姓氏的起源”、“彝族姓氏的形成”、“彝族姓氏的主要特点”、“彝族姓氏的基本功能”、“彝族姓氏的文化传承”等部分,对彝族姓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观点,是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彝族文化研究的一项新成果。

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彝学研究,对彝族和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彝族和彝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专一研究彝族姓氏及其文化的文字比较少,像中国《彝族千家姓》这样专一地全方位介绍彝族姓氏及其文化此前还没有。研究姓氏可证历史之误,可解古人之疑,可壮今人之志,可树道德之风,也可通古明今。挖掘、整理彝族姓氏及姓氏文化特别是堪称彝族“DNA”的彝族父子连名制谱系,可以了解彝族姓氏文化对彝族道德规范乃至整个彝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所以,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彝族千家姓》是一部以中国彝族姓氏为专题的大型辞典,是一部汇集了目前在全国主要彝族居住地区正在使用的彝族姓氏的大型工具书,是我国继《百家姓》、《蒙古族姓氏大全》、《满族姓氏寻根大全》之后的又一本单一民族的姓氏录。中国《彝族千家姓》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彝族姓氏研究这个空白,为人们全面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开启一扇新的通道。

当然,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张、战线较长、涉及面广,此书收录的彝族姓氏虽然已经做到了全国覆盖,但还依然存在空白点和盲点,并不十分精确,加之资料较少,姓氏来源及历史表述会有错漏,待有机会再版完善,敬请大家谅解。

中国《彝族千家姓》共出版发行10000册。今天首发仪式后,编纂委员将积极做好赠阅发行工作。我们将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300所重点知名大学的图书馆赠阅收藏,将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30多家国家、省级图书馆赠阅收藏,将向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全国30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图书馆赠阅收藏。同时,我们将向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相关领导、相关人士赠阅,将向全国副厅级以上彝族领导、主要彝族专家学者和其他老大哥民族的领导、专家学者赠阅,将向全国3个彝族自治州、18个彝族自治县和全国所有省州(市)县彝学学会、彝学研究机构重点赠阅。另外,将通过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发行销售。

可以说,中国《彝族千家姓》的编辑出版,得益于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巍山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老领导、老同志的精心指导和关心关注关爱,得益于四省区各级彝学学会和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所有工作人员的精诚合作,特别得到了云南省人大原主任李桂英、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原总编辑王天玺、贵州省彝学学会会长禄文斌、云南省彝学学会会长马立三、四川省凉山州彝学学会会长巴莫尔哈、大理州人大原主任字国顺等领导的鞭策和鼓励,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华彝族企业家协会、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中共巍山县委、巍山县人民政府、南涧县人民政府、漾濞县人民政府、宁蒗县人民政府等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给予了支持,巴莫尔哈、邱忠文、沙永前、卢志发、曲比卧龙、阿吉拉则、邬云松、罗朝金和字绍华、茶兴培、毕忠武、李继武、罗永贵、毕丽萍、左红珠等同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要说的是,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原总编辑、云南省委原副书记王天玺亲自撰写序言和题写书名。借此机会,编委会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史,明沿革,载土风;民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彝族地区有良好的文化资源条件,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之美、自然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开放时尚之美和地区异域之美,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构建了难得的彝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我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彝区人民一定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我们深信,彝区明天会更加美丽幸福!

上一个:在中国《彝族千家姓》首发仪式上的讲话下一个:《中国西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书评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音像推荐 杂志推荐 好书推荐